新利体育新利体育庆“八一”关爱退役军人·致敬拓荒牛特别活动中,原深圳基建工程兵展现新时代风采。
深圳新闻网2023年9月28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舒瑜 赵萌)在深圳市委大院大门口,有一尊“拓荒牛”青铜雕像,低头拱背,筋肉暴起,四脚用力后蹬,拉着身后一段腐朽树根,竭尽全力向前。这座雕像所象征着的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顽强奋进的精神特质,已融入深圳人的血脉,成为过去四十多年“深圳奇迹”背后的成功密码之一。
作为深圳经济特区第一代拓荒者、创业者的基建工程兵,无疑是拓荒牛精神的最生动代表。 44年前,他们奉令南下,移山填海,拓荒造城,为深圳成为今天的世界级大都市打下坚实的基础。40年前,他们脱下军装,就地转业,在改革开放前沿的热土,继续以军人的本色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他们与特区同呼吸、共患难,为深圳做出的巨大贡献足以彪炳千秋。
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也是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深圳40周年。深圳已由一个边陲农业县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当年的青春年少的“小兵”如今多已经退休,但他们身上的拓荒牛精神始终是深圳精神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圳继续勇立潮头、续写春天的故事的动力源泉。
1979年1月,宝安县撤销,深圳市成立。就在这一年,改革开放的第一声春雷在蛇口炸响,这座边陲农业县从此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但是,当时的深圳百废待兴、万事开头难,尤其奇缺建设人才,没有承建较大工程项目的能力。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79年,按照国务院、的命令,中国人民基建工程兵冶金系统调集五个建制连组成先遣队,从鞍山市来到深圳。同年,36支队两个连从湖南郴州奔赴深圳,加入先遣队中。拉开了基建工程兵建设深圳经济特区的序幕。到了1982年秋天,这支建设队伍的力量进一步增强——100多列军列以每天一列的密度从四面八方开进深圳,将基建工程兵两万人运入鹏城,担负起深圳建市初期艰巨的建设任务。
这两万大军的到来对深圳意味着什么?当时原特区内只有两万居民,这支大部队就是深圳早期数量最大的外来移民。他们迅速改变了特区初创时的人口结构,成为特区建设的中坚力量。
彼时的深圳,基本上是荒坡野岭,杂草丛生。工程兵们用竹子搭建了一排简易竹棚作为临时住所,旁边就是坑坑洼洼的泥地,远处是不见人烟的山包。乐观的战士们戏称这排竹棚军营为“竹叶宾馆”。岭南酷热的夏天,蚊虫蛇蚁的肆虐,靠海却淡水资源缺乏,台风的暴击等,都是对战士们严峻的考验。1983年的一场12级台风,将官兵们的竹棚连同被盖、锅盆、碗筷全被卷上了天,部队损失了几百万元。
困难并没有摧垮官兵们的斗志。两万基建工程兵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军人作风,为深圳开疆破土,修路搭桥,从根本上改变了特区建设初期深圳建筑施工队伍薄弱的局面,镌刻下了一段火热年代里激情燃烧的记忆。
深圳市委办公大楼是工程兵进入深圳后打响的第一仗。没有大型机械就依靠手提肩扛,没有混凝土搅拌机,就人力搅拌,手工磨平。铁锹不够,就两人合用一把。工程兵们最终硬是在一片烂泥地里用不到一年时间盖起一座像样的办公大楼新利体育。
1981年夏天,深圳经济特区诞生还不到一年,深圳市的第一座高层建筑,也是国内第一幢完全自行设计、自主施工的建筑——20层的电子大厦就破土动工了,这样的高楼在基建工程兵部队的建筑史上没有先例,在深圳的建筑施工中也是首创。大厦施工质量优良,经市专业测量公司进行测量,大厦垂直度偏差不到5厘米,远远低于国家容许偏差10厘米的标准,在国内外引起轰动。正是这幢当时的深圳地标建筑,开启了华强北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电子市场之路。曾获评“深圳改革开放十大历史性建筑”之一,颁奖词这样评价这幢大厦的重大意义:如果说华强北电子街是一条河,她曾经是这条河的源头;如果说华强北商圈是一个舞台,她曾经是这个舞台最早的导演;如果说深圳电子工商业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她就是看着这棵树长大的园丁。
此后,靠着小板车、长铲等最原始的工具,基建工程兵硬是把深南大道上的石头山全部搬平。轰隆隆机器声持续不停,深圳第一幢高档酒楼——泮溪酒家、深圳第一座大型商场——友谊商场等等,一栋栋代表深圳历史的建筑从一片荒芜中拔地而起。
据不完全统计,特区建立之初的3年多时间里,基建工程兵共承接大小工程160多项,深圳的雏形开始显现。这些血气方刚的军人不仅用血汗浇筑起深圳的高楼大厦,更将不怕吃苦、敢打硬仗、无私奉献、奋勇向前等一系列精神元素,注入这片由他们一砖一瓦建成的城市。可以说,这座城市,从初创时期,便注入了军魂,这为深圳在改革路上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硬是“杀出了一条血路”奠定了文化基石。
“向军旗最后告别!”1983年9月15日,深圳戏院,基建工程兵驻深圳部队两万指战员集体脱下军装,摘下领章帽徽,改编为深圳市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从此在这座城市扎根。
走市场经济的路,无论对深圳,还是对这群刚刚脱下军装的工程兵们,都是新的课题。部队边完成整编工作,边摩拳擦掌继续投入到火热的特区基建任务中。尽管遇到种种不适应和困难,但是脱胎于基建工程兵的这个团队毕竟是一支纪律严明,斗志顽强的队伍。他们在这段困难时期上下齐心主动作为,打了许多漂亮仗。
他们仍是一支劲旅。1984年2月,南头直升机机场工程向社会招标。这是个艰巨的任务,工程量巨大,工期特别紧,要求6个月交工。由基建工程兵302团改编的市政公司承接下了这项任务。日夜加班,拼命工作,只用了4个月时间提前完成了施工任务。该项目由于建设速度快、质量好,被誉为“中国机场建设史上的奇迹”,市政公司也由此赢得了 “铁军”的美誉。
他们能啃最硬的骨头。1985年5月,市师专(后来的市教育学院)教学大楼公开招标。这是一个建筑面积达27000多平方米的大型工程,施工工期只给4个月。9月开学,从全国各地招收的上千名教师、学生就要前来报到。许多建筑公司负责人都打退堂鼓。原基建工程兵16团改编的市二建公司参加投标、接下了工程。从第一天起干部职工们再也没有了休息日。工地实行三班倒,24小时不停工,一日三餐全送到工地。暑夏的深圳气温高达40摄氏度,干活的人汗如雨下,一脱鞋竟然能够倒出汗水来。就是靠着这种拼命精神,工程取得了不可思议的进度,头一个月就平地建起了三层楼,短短4个月时间完成了施工任务,经过验收工程质量优质。9月20日,学院如期开学。
他们有敢闯敢拼的血性。曾经带领战友们建成了当时深圳的第一座高楼电子大厦的部队副参谋长马成礼,在随部队集体转业后,到原深圳物业发展公司担任总经理。他接手的第一个大型工程就是建设国贸大厦。马成礼带领着以原基建工程兵为骨干的深圳物业发展公司和中建三局一公司,率先采用滑模施工技术,共同创造举世闻名的3天建成一层楼的建筑史上的新纪录。从此,“3天一层楼”口号开始享誉中外,国贸大厦成为“深圳速度”的起点。不仅如此,马成礼等大厦建设领导小组成员还大胆创新,在大厦已经挖好基坑的情况下,提出必须做到30年不落后的设想,把原设计38层改为53层,并增加旋转餐厅、直升机停机坪、可抗击12级强台风的防弹玻璃以及观光电梯等一系列现代化设施,这在国内都没有先例,引起轰动。如今,国贸大厦第一高楼的高度早已不断被超越,但这幢大厦代表的“深圳速度”和敢闯敢试的精神仍阔步向前,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世人惊叹的深圳奇迹。
凭着“军装可以脱,思想不能退伍”的理念,工程兵们苦学生存技能,摸着石头过河,在市场的大海中学游泳,经历转型的阵痛,站稳了脚跟,赢得了赞誉,当初的几个小公司发展成包括众多知名建筑企业在内的大集团。据不完全统计,这支队伍在深圳建成了高层、超高层建筑过千栋;还承建了学校、医院、道路、码头、机场、住宅小区等大量建设项目,获得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詹天佑奖、市政金杯示范工程奖等国家级奖项上百项,可以说深圳每处土地上都有他们洒下的汗水。
基建工程兵转业深圳后,除组成以建设集团为代表的10个建设公司和一所医院之外,还有8000多名干部、职工被充实到了各行各业,对初创时期的深圳来说是非常难得的人才资源。他们以当年移山填海的勇气和魄力,在制度创新的领域,继续为深圳“拓荒”——成立全国第一个人才市场、创造全国首个物业管理体系、开创土地拍卖先河、率先开启住房改革……深圳大胆改革创造出的许多“全国第一”里,都有他们身影。
深圳是一块创新创业的热土。在深圳的创业大军中,就有基建工程兵数量众多的干部战士。华强集团董事长梁光伟、深圳市建筑装饰总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汪家玉、易签链公司董事长沈远彪等等基建,都是从基建工程兵中走出的优秀企业家,他们在各自领域精耕细作、开拓创新,成为创造“深圳奇迹”的重要力量。
如今,当年的边陲农业县已变成繁华大都市,万间竹棚变成摩天大楼,两万基建工程兵也早已融入这座他们亲手缔造的奇迹之城中,也成为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主人。集体转业深圳40年,他们早已年过花甲,但他们的骨子里仍然流淌着军人的热血,依然坚守拓荒牛的初心和使命,依然没有停止服务这座他们一手建设起来的城市。
深圳基建工程兵不仅是敢闯敢试的勇士和城市建设的尖兵,同时也是心怀慈善的爱心人物。他们感恩改革开放、心怀祖国,积极在内地兴建希望学校、支援乡村振兴建设、在国家发生重大灾难时,抢险救灾冲在前;心系战友,踊跃参加深圳关爱行动和公益慈善事业,以行动践行“关爱、感恩、回报”社会。
基建工程老兵刘坤德曾经患过白内障,眼睛几近失明,手术后重见光明的他开始了帮助更多战友“复明”的公益之路,通过拥军优属基金会和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他十几年来持续捐款300多万元,并带动身边的人捐款100多万元,为基建工程兵老兵和家属做白内障复明手术,通过深圳爱尔眼科医院每年为一万多人筛查白内障疾病。已为1400多名老兵和家属重见光明,还通过狮子会为甘肃平凉、贵州黄平、广东大埔的400多名群众做了白内障复明手术。
两年前,刘坤德和沈远彪、黄干达等老战友带领“兵二代”刘平、沈虹等人发起设立“退役军人关爱基金”,在深圳市关爱办、深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已经变成全社会致敬退役军人的关爱行动。如今,越来越多的爱心企业和市民加入这支队伍,截至目前共筹集善款、物资超3000万元,构筑形成了“政府倡导、基金会搭台、企业参与、媒体助力、公益同行”这一具有先行示范作用的关爱退役军人的深圳模式,这一模式也得到了国家、省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高度肯定。
从原基建工程兵间的互帮互助,到关爱全市退役军人,再到推动全市关爱、尊崇退役军人的“深圳模式”,这群“老兵”始终秉持着“拓荒牛精神”,在一个新的领域里敢为天下先,用自身感染带动着他人前行。
深圳是一座志愿者之城,今天不少基建工程老兵们还有一个新身份——退役军人红星志愿者。在龙华区龙悦居,100多位原基建工程兵集中居住在这里。他们相互扶持的同时,积极为社区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小到社区调解、理发、缝补,大到修建凉棚、粉刷墙壁,只要力所能及,他们都主动去做。
在新冠疫情期间,基建工程老兵们挺身而出,服务在防疫一线。此外,他们还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关爱退役军人。由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和葵花公寓共同打造的“拓荒牛”红星堡垒户,是一所集拓荒牛展示厅、拓荒牛书吧、红星讲习所、老兵咖啡屋、老兵饭堂、老兵驿站等为一体的退役军人“关爱综合体”,现在已成为基建工程兵战友们和退役军人联络感情、学习交流、互帮互助、分享荣光的互动空间。“拓荒牛”红星堡垒户自2022年8月23日揭牌以来,已接待退役军人到访8000余人次,开展党课学习300余场,各项主题活动200余场。在今年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40周年之际,在市关爱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支持下,深圳拓荒史研究会联合关爱基金会推出系列“致敬深圳拓荒牛关爱行动”——通过“8+1”系列精神传承行动和致敬关爱活动,传承光荣传统,讲好深圳故事。活动通过凝聚社会各界爱心力量,关心关爱这些曾为深圳开天辟地,创造美好生活的“拓荒牛”们。“致敬深圳拓荒牛关爱行动”从今年3月启动,陆续开展了:栽种一棵“万紫千红”纪念树、安放一尊“军魂永驻”纪念石;镌刻一段拓荒年鉴主题石墙;出品一首《追梦老兵》主题歌曲以及MV;举办一场关爱拓荒牛特别活动;撰写一部深圳基建工程兵口述史;升级改造一个拓荒史主题展厅;与中央电视台强力打造“大潮起珠江,军魂铸鹏城”一共四集的《老兵你好》节目;拍摄一组“致敬拓荒牛,奋进新时代”系列纪录片。并在9月15日40周年纪念当天揭幕了从军事博物馆一比一复制的纪念基建工程兵拓荒精神的“投身改革写忠诚”大型铜雕塑,展示新时期老兵的风貌。
今年八一前夕,深圳专门举办主题为“重温拓荒记忆 传承奋斗初心”庆“八一”关爱退役军人·致敬拓荒牛特别活动。活动中,基建工程老兵们走上舞台,重温那段深圳改革开放初期的如歌岁月。“我们扎根深圳、建设深圳40多年,深圳这座城市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命之中。”“能够在特区建设的早期经历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能够参与并见证特区的发展和蜕变,我们感到无上光荣和自豪。”“我是光荣的基建工程兵、快乐的拓荒牛、幸福的深圳人!”……老兵们这一句句真挚而动情的话,饱含着他们对这座城市深厚的感情。而现场一次次经历不息的掌声,表达了一座城市对拓荒牛们的致意。
回首深圳40多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时光飞逝,风云激荡,许多场景远去模糊,而催人奋进的精神却历久弥新。两万基建工程兵拓荒深圳经历是拓荒牛精神的重要来源。有学者评价,拓荒牛精神实质是对前无古人道路的探索和开拓,是在未知领域事业的创新,是移民城市的团结,是对党、对人民的无私贡献,这是深圳城市精神中最珍贵、最精彩的内容,是激励一代又一代特区建设者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源泉。
今天,深圳又站在新的起点之上。面对新变局新挑战,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面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历史使命,全面深化深层次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的“拓荒”需求比以往更加迫切,拓荒牛精神永不过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时刻保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开路先锋意识,时刻保有新时代“拓荒牛”的创业气质与奋斗精神,打开改革新境界,闯出发展新天地,这是我们以实际行动向两万基建工程兵最好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