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日前通报2023年督察执法发现的56个违法违规重大典型问题,违法侵占耕地挖田造湖、挖湖造景、建设景观绿道等再次“榜上有名”。其实,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近几年自然资源部的相关通报中频繁出现。
比如,2022年通报的67个耕地保护督察发现违法违规重大典型问题中,13个为侵占耕地挖湖造景,超标准建设绿化带和绿色通道问题;2021年通报的45个重大典型问题中,涉及侵占耕地挖湖造景问题17起;2020年通报的耕地保护重大问题典型案例中,包括违法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挖田造湖造景问题28个,涉及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而自然资源部在通报2019年耕地保护督察有关情况时更指出:“2017年以来,有1368个城市景观公园、沿河沿湖绿化带、湖泊湿地公园、城市绿化隔离带等人造工程未办理审批手续。”
虽然中央三令五申,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签订“军令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但仍有部分地方顶风作案。
事实上,近年来,各地对建公园这件事的热情一直高涨,从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到街边的口袋公园,老百姓休闲的地方越来越多。尤其是很多昔日的臭水沟、撂荒地、废弃矿坑等成功变身景观公园,不仅解决了棘手的环境问题,也提供了新的游憩之地,赢得周边群众的交口称赞。
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在建公园这件事上跑偏,进而引发了新的问题。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无论到什么时候,粮食安全问题都容不得半点马虎。然而,前面提到的大肆占用耕地挖湖造景,置耕地保护责任于不顾,问题被发现后,又不得不进行整改,变成了劳民伤财的“折腾工程”。
又如,有的地方打着治污、灌溉、美丽乡村的旗号搞建设,挖渠引水,配套亭台楼阁。前不久,云南省剑川县因违法征地建设西湖公园被通报,当地回应称因缺乏进行水质提升的资金,只能以西湖公园名义立项。根据自然资源部的通报,截至2023年5月,当地已建成湿地水景、人工岛屿、停车场、道路、绿化景观等,共违法占地286亩,其中用于治污的面积有多大呢?如果一开始就坚持治污为主的目的,是不是能少走很多弯路?
再比如,有的地方宁可大规模举债,也要建公园。据央视《焦点访谈》报道,甘肃省榆中县斥资9亿元建市民公园,结果6年也没建好,成了烂尾工程。值得关注的是,榆中县2019年刚刚脱贫,2022年的GDP还不足200亿元。基础设施、民生保障方面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但当地政府却选择在郊区重金打造水景公园,因路途较远,县城居民也很少去游玩,可谓“中看不中用”。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各地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下了很大力气,但也有一些地方曲解了生态建设的含义,打着生态建设的名义,实际却在破坏生态。公园、绿道是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之一,新利体育下载但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简单的植树种草。有的地方观念存在偏差,为了追求公园的高大上,清理了原有的野花野草,用名贵树木取而代之,不仅破坏了原有自然生态,还带来了高额的维护成本。
地方挖湖造景建公园,根子上还是政绩观出了问题,还是想建成一个“显眼”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未批先建、违规审批等问题屡禁不止,有的地方政府对此睁只眼闭只眼、默许纵容,甚至违规主导推动,是典型的“懂规矩却不守规矩”。虽然之前有过不少督察、通报、问责,但背后的经济利益、政绩光环诱惑实在太大,让一些人心存侥幸、顶风作案。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作为地方党委政府负责人,需要不断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破解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难点和痛点,以务实之举凝聚民心、赢得口碑。当前,各地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需求等方面还有不少短板,更需要把钱用在刀刃上,从群众需求出发,分清轻重缓急。即便是要建设公园,也应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如果过多考虑面子,忽视了真正的民生需求,最终可能会弄巧成拙,成为一个“丢面子工程”。(刘秀凤)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